印第安那溜馬2015-16季中第一次戰況分析

終於,在經過半個月的掙扎後,溜馬在客場以102:91擊敗塞爾提克,讓勝率在本季第一次突破五成大關。開季遭逢了三連敗的狀況顯示了這支球隊仍然有不少的問題,不過之後的幾場勝利也代表著教練團的應變能力。當然溜馬開季9場比賽的對手除了騎士是毫無疑問的一級強隊外,其餘大多只是重建有成,勝率在五成勝率上下的年輕球隊,不過至少證明了在雙塔時期過後,球隊仍然能以外圍球員為核心,打出一幅新的氣象。



受制於人的小球





(http://fansided.com/)



雖然5勝4敗的成績以重建球隊的起步而言算是亮點,但撇開對手實力而言,球賽的內容比照季外制服組信誓旦旦的宣言卻顯然不是那麼一回事。季前預測溜馬本季最大的亮點應該是以Paul George打大前鋒為首的新小球陣容,但除了官方和其他各個運動網站將George名字列在四號位上,場上實際看起來打大前鋒位置的人不是George,是身高僅6呎6吋的C.J. Miles。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許是教練團在和George之間的針鋒相對後讓步了,也或許是希望George能在進攻端發揮最大的能力,延續著季前賽最後幾場的防守陣式,George從開季在防守上就是面對對方的小前鋒,而讓Miles或是替補的側翼隊友去扛對方的大前鋒。有趣的是,對手可能也察覺了George除了身形較單薄外,也不擅長用身高優勢背框進攻——幾乎只會轉身切入和後仰跳投,也選擇讓側翼的球員去對位George,因此形成了當溜馬擺小球陣容時,Miles在攻防兩端和對方的大前鋒抗衡的情景。



Miles是個很認真的球員,事實上他的低位防守出乎意料地好,他的身材厚實,下手也夠快,但無論如何他6呎6吋的身高和230磅的體重在防守端太過勉強了,當唯一的中鋒被拉出去時,沒人可以指望他的協防可以有效干擾對手,而且防守籃板的爭搶上他也絲毫沒有任何優勢,不過這點George倒是做得不錯(目前場均8.8個籃板)。進攻端射手型的Miles切入能力普通,因此除了大量跑位外其實對上高個子並沒辦法討到什麼便宜,頂多偶爾靠著優異的手感在對手對到位的狀況下投進幾球。




溜馬的小球在有限的時間裡看起來並沒有太大的成效,除了在身高上吃虧外,進攻的步調也沒有明顯地提升,由於George無法同時利用身材與速度造成對手威脅,因此當唯一一個錯位是自行創造進攻能力不夠好的Miles時,顯然這樣的小球試驗是失敗的。當Miles因為踝傷缺陣時,溜馬也沒有因此將替補的Budinger拉上先發,反倒重拾過往的傳統陣容,或許原先主打的小球會逐漸縮減時間,成為奇兵使用也說不定。



三劍客行不行




George雖然開季表現十分低靡,不過近幾場有減少高難度出手,並在手感漸熱的狀況下命中率逐漸回升;G. Hill則是從開季便展現了卓越的外線能力,特別是左邊底線幾乎百發百中,搭配不錯的切入有著很穩定的貢獻;唯有Ellis至今只有36%的命中率和23%的三分球命中率,場均也只有11.3分,原本預估Ellis的到來可能會影響G. Hill的發揮,但反倒是「G2 Zone」合作良好,Ellis卻仍然在想辦法融入球隊。



除了Ellis常是進攻當機時負責強行出手的人選外,目前他的投籃情況仍然不太穩定,許多切入後利用掩護拉出空檔的中距離出手準度都不足,甚至是到了籃下的放球把握度也不夠(籃框附近命中率僅56%,全隊最低),而且當George或是G. Hill持球發動進攻時,Ellis本身就貧弱的投籃能力更是被放大不少,他缺乏catch and shoot的能力,只能選擇切入,在對手有備而來的情形自然命中率就不太好看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Ellis是以實際上「控球後衛」的身分登場時,球隊的進攻卻意外地流暢。Ellis的切入突破與分球能力讓他在主導第一波進攻時可以替球隊創造不錯的進攻機會。由於溜馬除了Stuckey以外,幾名主力輪替的鋒衛球員都是優秀的catch and shoot人選,因此當Ellis負責組織進攻時,往往都能發揮出不錯的效果,目前場均雖僅4.9次助攻,但已是全隊第一,同時也有不少時期在拉鋸戰協助隊友投進關鍵球。而且當George與Ellis負責第一波擋拆,G. Hill擔任第二波的持球者時,他的外線、運球跳投和切入上籃的威脅也能放大不少,Ellis在近6戰5勝的表現有略微回升,如何能讓三劍客同時上場發揮最大的成效,仍然考驗著溜馬的教練團。